“杂交水稻之父”尊称这样来的,请看长沙晚报专访资深科技记者与袁隆平的故事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5月22日讯(全媒体记者 谭琳静 陈良)“听说袁老逝世的消息,我非常难过、悲伤。”湖南日报科教部原主任谭毅挺接受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说。作为湖南日报的一名资深科技记者,谭毅挺曾长期负责杂交水稻等科技方面的报道,与袁隆平院士和他的团队保持密切联系。今日下午,记者第一时间联系在北京的谭老,请他讲述和袁隆平院士的故事。

1984年,谭毅挺(左)在安江农校采访袁隆平(中)时的合影。受访者供图

  “不断冲刺跳高是袁老一生科研的写照”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不久后,湖南省也在长沙举行了全省科学大会。

  谭老告诉记者,正是这次会议期间的采访,让他与袁老师结下了不解之缘。从1978年一直到2005年退休,他一直负责联系袁隆平和他的团队。正如袁隆平所说“我们从一般的采访者和被采访者渐渐成为了朋友”。

  那次开会,袁隆平和他的助手李必湖住在湖南宾馆,两人一间房子。谭老告诉记者:“那天,我专门去采访袁老师,袁老师说:‘今天,咱们不要写我的成绩。我想向你反映一个问题,那就是现在找我参加这个会那个活动的事太多了。重大会议,像省里这次召开的科学大会这样重要的大会,我是非常愿参加的,可以了解情况、交流经验。可有些会议,我实在不想参加,可人家总要让我去,不去也不好。估计很多科学家都会遇到这种情况。我想,不要什么事都去找科技工作者,请你帮助呼吁一下,鲁迅说得好:无端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这时,有人来找袁老师。他临走前,我问了一句:这些话可以写进消息吗?他笑着说‘好’。我说要您审稿吗?他说不用了。”

  消息见报后,谭毅挺打电话告诉袁隆平,电话里传来袁隆平爽朗的笑声,说:“文章写得好,只是鲁迅的那句话不引证为好。不过,话是我说的,不能怪你哟。”接着,又传来了他爽朗的笑声。

  谭老说:“由于这次采访没有审稿,写了一句采访对象不愿意见报的内容,差点造成不愉快。从此,我凡是写科学家的稿件,例如写华罗庚、王选、张孝骞、慈云贵、何继善等专家的稿子,都要他们审过再发。”

  1984年9月底,为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湖南日报社领导安排谭毅挺采访袁隆平。“袁老师跟我聊天的时候说:‘我这个人爱跳高运动。我搞科研就是不断冲刺新高度。跟跳高一样,搞科研也有跳不过去的时候,但我一直会跳下去。’”谭老告诉记者,当时,他用“袁隆平跳过新高度”为题,在《湖南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袁老师的最新科研成果。

  “回想起来,袁隆平一辈子都在冲刺,而且从没有他跳不过的新高度。不断冲刺跳高,是袁老师科研的真实写照。”谭老说。

  “谁支持了杂交水稻,袁老就会念念不忘”

  《湖南日报》2009年8月13日报庆60周年的专版上,刊登了袁隆平院士的文章《我的朋友“小谭”》。“多年来,他一直称我‘小谭’,我则敬称他为‘袁老师’。”谭老告诉记者,“在这篇文章中,袁老师深情回忆了我采访他的往事。此前,他还为我题词:‘感谢小谭对杂交水稻宣传作出的贡献’。袁老师的文章和题词让我受宠若惊。宣传杂交水稻是我这位记者的职责,他却表示感谢,叫我如何承受得了?”

  “袁老师就是这么一个人,谁要支持了杂交水稻研究,他就会念念不忘。”谭老说,袁老师曾多次谈到过国家和省里历届领导对杂交水稻的关怀和支持,他印象最深的是1985年的一次与袁老师的聊天。

  在那次聊天中,袁老师告诉谭毅挺:“第一位支持杂交水稻研究的省领导是华国锋同志。1970年,省里在常德举行农业科技大会,会前华国锋参观了大会举办的展览,杂交水稻展品引起了他的注意。大会第一天,他就把我请到了主席台,坐在他身边,让我在大会上发言,还给我们研究小组颁发了奖状。那时我们的研究困难重重,有人骂我搞‘伪科学’。在这个关键时刻,华国锋同志的支持真是雪中送炭呀!他到中央后,依然大力支持杂交水稻在全国的推广。”2008年,《袁隆平口述自传》即将出版前,袁老师专程到北京请华国锋同志为这本书写序言。华国锋欣然提笔,赞扬“袁隆平是社会主义中国的一个当代神农”。

  “各级领导对杂交水稻的关怀和支持,袁老师铭记在心;助手和学生们的贡献,袁老师也铭记在心;为杂交水稻做了点点滴滴工作的农技员和农民兄弟,袁老师同样心存感激。”在采访中,谭老告诉记者这样一件事:“1984年9月,我到安江农校采访,正逢学校实验田大丰收,学校请了几位农民帮助收割。我几次在收工的时候都看见袁老师对几位农民说:‘累了一天,辛苦了。’晚上,他让这几位农民挤到他家客厅看电视,袁老师的母亲和夫人邓哲大姐给农民兄弟端上来茶水。”

  “杂交水稻之父”这个尊称来源于此

  现在,人人都知道袁隆平院士有“杂交水稻之父”这个尊称。那么,这个尊称最早是谁宣传出去的呢?

  “最早把这个尊称宣传出去的人应该是我。”谭老告诉记者,1982年底,湖南日报社领导推荐他为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的杂志《大自然》和《湖南日报》采写一篇介绍袁老师的文章,他专程到安江农校采访袁老师。“文章写好后,我跟袁老师‘侃’起了‘大山’,他不经意地说起不久前他到马尼拉参加国际水稻所学术会议的一件事:当他大会发言时,由于事先没有打招呼,投影仪在屏幕上打出他的头像,下面是英文黑体字‘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让他感到很突然。这时,国际水稻所所长斯瓦米纳森站起来说‘杂交水稻之父’这个称号对袁隆平来说是当之无愧的,杂交水稻‘给世界带来了福音’。”

  听袁老师这么一说,谭毅挺先是一愣,湖南日报报道袁隆平参加那次学术会议的消息就是他写的,但采访时袁隆平并没讲“杂交水稻之父”这件事呀!愣过之后,谭毅挺又大喜:以“杂交水稻之父”为题,增加相关内容,那这篇文章就大大增色了!袁隆平则连声说:“不合适吧?还是莫把这件事捅出来为好。”

  “赞誉您为‘杂交水稻之父’,不仅是赞誉您个人,更是赞扬中华民族对人类的贡献。”在谭毅挺的再三劝说下,袁隆平才同意用“杂交水稻之父”为标题,并在文章中突出增加马尼拉学术会议的内容。

  《“杂交水稻之父”》这篇报道在《大自然》1983年第二期刊出后,经2368位全国阅读者投票被评为《大自然》1983年最佳文章。著名科普作者叶至善点评时,盛赞“杂交水稻之父”为人类做出伟大贡献。

  “《大自然》上刊登的这篇文章,是‘杂交水稻之父’这个尊称第一次在全国媒体中出现。”谭毅挺告诉记者,“不过,即使当时我没有把马尼拉国际水稻所学术会议的情况报道出来,这个‘杂交水稻之父’的尊称早晚也会被人们知道。我只不过是早一点让人们知道了这个尊称而已。”

  1986年,首届国际杂交水稻会议在长沙召开,斯瓦米纳森和国际水稻所的众多专家到会,还来了一批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水稻专家。会上,斯瓦米纳森多次敬重地称呼袁老师为“杂交水稻之父”,专家们在发言中也用了“杂交水稻之父”这个尊称。采访这次会议的国家和省内媒体记者甚多,各报纸、广播电视在报道中都突出了“杂交水稻之父”这个尊称。

  会议结束的晚宴上,国际水稻所的高级专家乌马里博士代表国际水稻所致词,他不仅敬称袁隆平是“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还激动地说:“上有天堂,下有长沙,长沙在水稻研究者心中是‘圣地麦加’。”我把晚宴的稿子送给袁老师审核时,他也有些激动:“乌马里博士说长沙是杂交水稻研究者心中的‘圣地麦加’。”

  谭毅挺说,他把这句话写进稿子里了,还把“搞杂交水稻研究的人,如果没有见过袁隆平博士,那你的研究还没有起步”这句话也写进了稿子。

  “袁老师认真地把我写的稿子看了又看,这次没有表示反对意见。”谭老说,第二天,他的报道在《湖南日报》显著位置刊出,长沙是杂交水稻研究者心中的“圣地麦加”这一内容没有删除,但“如果没有见过袁隆平博士……”这几句话被删除了。

【作者:陈良】 【编辑:大刘军】
关键词:袁隆平 杂交水稻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