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才刘峰
■杨卫
面对刘峰的画,可能会有许多观众看不懂,认为既无形象,又无美感,怎么能叫艺术呢?其实,这是一种认知的偏见。曾有人问过毕加索:“你的画怎么看不懂啊?”毕加索说:“你听过鸟叫吗?”问话的人回答:“听过。”毕加索反问道:“那你听得懂吗?”这段对话道出了现代艺术的基本形态。艺术发展到当代社会以后,所要解决的问题,早已不是让人如何去看懂,而是教人怎么去看。所以,视觉革命与媒介创新成为现当代艺术的发展趋势,也就不足为奇了。归结起来,这都是为了拓展艺术的边界,或者反过来说,是为了重新定义什么是艺术,彻底改变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刘峰就是这样一位执着于形式探索,且不按牌理出牌的艺术家。
其实,刘峰是地道的学院派出身。早在1981年,他就考取了湖南师大美术系,受过严格的绘画训练,也打下了坚实的造型基础。不过,刘峰不是一个循序渐进、按步就班的人,强烈的创新意识驱使他打破学院的条条框框,不断在艺术中寻找突破。或许,这是源于他作为长沙人的某种“灵泛”性格,但从更大的角度上看,还是得益于时代的影响与塑造。
在刘峰学画时,正值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思想解放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旋律,给了刘峰这一代艺术家强烈的创新意识与自我意识;同时,外来文化的涌入,也打开了他们的眼界,丰富了他们的视野。所以,刘峰走上绘画之路,一开始就迷恋上了现代艺术。
1985年,刘峰从湖南师范大学毕业后,主动申请到西藏去支教。这是一个出人意料之举,要知道当时的西藏还是人烟罕至,不仅高原气候难熬,而且信息闭塞,贫穷落后,其恶劣的生存环境无不令人畏惧,望而却步。然而,作为大学毕业生的刘峰,却要主动申请去如此艰苦的地方工作,可见其性格中有极为特立独行的一面,也可见他吃苦耐劳的程度。应该说,西藏的工作与生活经历,为刘峰日后的艺术创作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他后来在绘画上独辟蹊径,喜欢一个人关起门来探索自己的风格,大概都是源于在西藏生活与工作时,已经养成了自己跟自己对话的习惯吧。
刘峰在西藏支教了整整12年,那12年他是怎么过来的?又做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很少有人知道,刘峰也守口如瓶,较少跟人提及。不过,有一个变化却是显而易见,那就是刘峰从西藏回到自己的家乡长沙以后,便愈加固执和倔强了,不仅喜欢一个人独处,而且艺术语言也脱去俗套和浊气,有了一种高远的情怀与纯净的气质。我认为,这些变化都应该是跟西藏有关。
我认识刘峰很晚,大概是2015年年底。此时的刘峰已经回到长沙多年,并且成家育子,有了自己幸福的家庭。不过,刘峰始终没有放弃艺术创作,照顾家庭之余画了大量的油画作品。我认识他时,他正准备操办一个个人画展,当时,我特别惊讶于长沙还有刘峰这样的艺术家。因为他深居简出,很少抛头露面,故而,外界知道刘峰的人不多。然而,他的艺术却并没有因此而掉队落伍,相反,他的绘画观念很前卫,作品也很当代,完全可以与世界当代艺术潮流接轨。这让我非常诧异,真正感受到了民间有高手。所以,经朋友引荐之后,我便欣然接受了为刘峰策划展览的要求。
2016年1月,我在湖南国画馆为刘峰策划了他平生的第一个个展,题为“孤行一意——刘峰画展”。我想,无论是对于刘峰的艺术,还是对于他的人生,用“孤行一意”来形容,都应该是再恰当不过了。或许,刘峰在自己的绘画中所要彰显的,正是这种孤行己见、率性而为的个性吧。
果然,展览带来的各种效应,并没有影响到刘峰。这之后,他又跟以前一样,回归于画室,闭门却扫,开始了自己新的绘画探索。由此,我也就更为深入地认识了刘峰,发现了他那率性、纯真和略带俏皮的外表里面,渗入骨髓的清高、自傲与卓逸不群。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