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历史使命 构建国家中心城市新格局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对提升城市功能、宜居环境、生活品质,具有重要引领和推动作用,承载着740多万长沙人民的殷切期望。
——易炼红在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的报告摘要
“经过全市人民的不懈奋斗,全面小康社会基本建成,现代化建设扎实迈步。这是长沙发展的里程碑,也是再创辉煌的新起点。”在昨日举行的中国共产党长沙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开幕式上,易炼红同志在向大会所作报告中总结了长沙过去五年取得的丰硕成果,同时更提出了未来五年全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描绘了未来长沙发展的宏伟蓝图。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既切实可行,也充满挑战。我们要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和重任在肩的使命感,对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作出顶层设计和科学谋划,务实行动,扎实推进,为长沙实现基本现代化提供战略支撑。”报告指出,在推进基本现代化中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既是长沙的使命和责任,也是长沙面临的重大历史机遇。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的部署要求,大力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全力打造“三个中心”、建设“四更”长沙,构建国家中心城市新格局,实现基本现代化阶段性目标。
1. 着力打造“三个中心”
▶国家智能制造中心
【报告点击】
抢抓“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的机遇,加快构建智能制造服务体系、产业链条和人才高地,推动长沙制造业率先向高端、智能、绿色转型升级,率先建成智能制造强市。
【对接“十三五”】
“十三五”期间,长沙要抢抓工业4.0发展机遇,以智能制造为统领,坚持产品装备智能化和工艺流程智能化齐头并进,进一步筑强制造业“骨骼”、壮实制造业“肌肉”,推动“长沙制造”向“长沙智造”升级,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新跨越。着力实施新型工业化“13518”工程,构建一个现代工业新体系,形成三个梯次发展层级,围绕五大发展目标,完善一个政策支撑体系,制定八大专项行动计划,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迈入全国制造强市先进行列。到2020年,全部工业总产值达到1.8万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5000亿元以上。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打造全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打造中部地区未来产业发展的先行区;提升传统产业市场竞争力等。(“对接‘十三五’”内容来源于《长沙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下同)
▶国家创新创意中心
【报告点击】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构建支撑城市未来发展的产业体系和创新体系,打造科技创新中心;推进文化跨界融合,扩大文化国际影响,做强文化创意产业,大力推进“东亚文化之都”“媒体艺术之都”建设,让长沙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创新、运营、交易、体验中心。
【对接“十三五”】
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潮流,依托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政策和体制优势,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全面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再创新能力,加快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部创新中心。
坚持放宽政策、放开市场、放活主体,构建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服务环境,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长沙蔚然成风,将长沙打造成为全国创客最佳城市。
大力促进文化产业升级和文化市场繁荣,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把长沙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创新、运营、交易和体验中心。到2020年,力争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0%。
▶国家交通物流中心
【报告点击】
充分发挥承东启西、接南转北的区位优势和“空铁一体”、多式联运的交通优势,推动交通物流一体化、集装化、网络化、社会化、智能化发展,打造国家综合交通物流枢纽。
【对接“十三五”】
打造国际化航空枢纽。抢抓国家大力促进民航业发展的重要机遇,加快建设高标准的国际化航空枢纽。到2020年,力争旅客吞吐量达到29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约20万吨等;
建设全国性铁路枢纽。在全省“五纵五横”铁路干线网规划格局基础上,协调推动渝长厦高铁启动建设,推动建设京广高铁复线、长沙至九江高铁,率先全国形成“米字形”高铁网络,进一步巩固提升全国高铁枢纽地位, 构建与全国多数省会城市和直辖市之间的“6小时经济圈”等;
积极融入长江黄金水道。加快推进湘江高等级航道建设及其主要支流的航道治理,确保湘江长沙至岳阳段2000吨级、争取5000吨级通航能力,浏阳河、捞刀河500吨级通航能力,形成与长江干线有机衔接的水运网路等;
推动公路网络互联互通。推动高速公路由“初步连通”向“覆盖成网”转变,新建、续建长益高速公路复线、岳望高速复线(望城段)等高速公路5条,新增里程127公里,实现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约800公里等。
2. 加快建设“四更”长沙
▶能量更大
【报告点击】
进一步做大经济总量,到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4000亿元以上,财政总收入突破2000亿元;进一步做大城市容量,形成特大型中心城市的吸纳功能、承载功能、辐射功能。
▶实力更强
【报告点击】
强园区、强产业、强企业、强创新、强县域经济,形成增长中高速、产业中高端、消费中高级的新格局。到2021年,打造1个以上的“五千亿级”园区和“五千亿级”产业,实现“千亿级”产业和“百亿级”企业翻一番;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左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5%以上;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县分别挺进全国县域经济“前五强”、“前十强”、“前二十强”。
▶城乡更美
【报告点击】
通过品质再提升,确保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两型社会基本建成,城乡大地更加清新秀丽、精致精美。到2021年,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0%以上,建成区绿地率达36%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5%以上。
▶民生更爽
【报告点击】
让人民群众在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养老、住房、健身、公共交通等建立现代化服务体系,文明程度显著提升。
国家中心城市处于全国城镇体系的最高层级,是综合实力强、辐射能力大的城市,是全国性或区域性的经济中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教中心和对外交往中心,是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城市。
【报告点击】
当今时代是以城市为主导的时代,城市群和大都市在城市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长沙要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必须深度融入世界城市体系,主动作为、主动进取。
【报告点击】
国家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战略,着力打造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成渝五大国家级城市群。长沙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和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肩负国家战略实施的重大使命,强化功能是题中应有之义。
【报告点击】
在湖南“一带一部”定位和“一核三极四带多点”发展格局中,省会长沙必须强化首位城市的龙头作用。提升城市首位度,更好地引领和辐射长株潭、“3+5”城市群,是长沙义不容辞的责任。
1 国家战略部署——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发展一批中心城市,强化区域服务功能。”最近出台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也要求增强长沙等中心城市功能。我们要主动作为,把国家战略部署落到实处。
2 长沙现实基础——长沙即将形成“万亿级”经济体量、特大型城市格局,全国交通枢纽地位更加巩固,三大战略平台、五大国家级园区与20多项国家级试点相互叠加,具备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基础和条件。
3 人民殷切期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对提升城市功能、宜居环境、生活品质,具有重要引领和推动作用,承载着740多万长沙人民的殷切期望。
市发展改革委党委书记、主任张智勇:
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对未来五年长沙发展提出的一项催人奋进而又科学可行的宏伟目标。一是立足实际、顺势而为。长沙已经具备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良好基础和突出优势,具体表现为“一强两好三优”。“一强”是经济实力较强。经济总量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中已排名第12位。“两个好”,一是发展前景好。作为7000万人口大省的省会,加上周边腹地辐射市场规模近3亿人,是全国新型城镇化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二是承载功能好。相对于北上广等饱和城市以及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而言,长沙环境优美、水资源丰富且地质稳定,适宜大规模集聚人口和产业。“三个优”,一是交通区位优。已经形成了航空、高铁、港口联动发展的独特优势,能够很好地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二是创新资源优。创新人才、创新成果、创新资源十分丰富,超级计算、基因检测、生物育种等甚至在全球都有较强影响力。三是文化特色优。湖湘文化源远流长,与现代媒体文化、演艺文化、休闲文化、饮食文化等相互融合,是中国面向世界的重要名片之一。
二是自我加压、担当有为。新时期的长沙承载着国家赋予的多项重大战略使命,迫切需要长沙通过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尽快实现从区域走向全国、迈向全球的跨越。从“一带一路”来看,需要长沙发挥重要节点城市的战略功能,积极探索内陆开放新模式、新经验、新路径,引领带动中部地区加快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推动构建对内对外双向开放和东中西共同开放的新格局。从“一带一部”来看,需要长沙发挥核心增长极的战略功能,辐射带动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地区加快发展。从长江经济带来看,需要长沙发挥重要中心城市的战略功能,重点从转型创新发展、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集中发力,成为推动长江中游和长江经济带加快发展的战略支点。从长株潭城市群来看,需要长沙发挥首位城市的战略功能,全面建设能量更大、实力更强、城乡更美、民生更爽的新长沙,支撑带动长株潭成长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国家级城市群和国际化城市群。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