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了不得丨秋天至,来沩山看这棵1200岁的古银杏吧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9月7日讯 宁乡县西部风景秀丽的沩山上,矗立着一座唐代寺院——密印寺,历史已达一千二百多年。密印寺后生长着一棵与其同期的古银杏树,见证了这座古寺的兴衰,但至今仍生长茂盛。古银杏树为开山祖师灵祐手植,前人冠之以“灵树”,被多种史籍载为名胜古迹,引起了许多古今文人墨客为之吟诗作赋。

       古银杏树号称灵树,首先应是因该树系灵祐所植,人们称之为“灵祐树”,久之简称“灵树”。其次,该树能准确预报天气,清代乾隆、嘉庆、同治三修《宁乡县志》均载:“天将(降)雨,云缕缕从(灵树)中(升)起”。第三,相传前人常以该树之枯荣预测密印寺之兴衰,且非常灵验。一千多年,密印寺历经四次大火,该树随之经历四次劫难,但每次均枯木重生。伴随而来的就是寺院中兴。

      据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陶汝鼐《沩山灵树图铭》云:明神宗万历四十七年(1619),密印寺第三次被焚,当时后山被大火烧红了。灵树枝桠叶片尽烧,仅剩光秃秃的树身。山中其他枯槁树木被砍得精光,唯独此树人们不敢砍伐,因为一砍伐就有怪异之事出现。天启五年(1625年),大圆尊宿来到沩山,发现该树“肤理微润,着叶十数”。礼部尚书李腾芳闻知此事,于崇祯二年(1629)偕检讨陶汝鼒游历沩山。李公见此祥瑞之兆,责成有司衙门负责筹资恢复寺宇。其后,明崇祯四年(1631),五峰和尚游至沩山,主席与密印寺同时被毁的同庆寺,斩石诛茅,以谋兴复。崇祯六年(1633)巡抚余集生延请五峰出山说法,五峰嘱托弟子养拙和尚,住持密印寺。随后密印寺殿堂法物渐次得到恢复。期间,灵树枯而后荣,全树皆活,且欣欣向荣。

      关于古银杏的树径,先来看看其胸围。除了陶汝鼐《沩山灵树图铭》所曰(古银杏)“大七围”外,其他古籍,如清代乾隆、嘉庆、同治三修《宁乡县志》,包括陶汝鼐、陶之典父子编纂的《大沩山古密印寺志》均曰:(灵树)“大十围”。究其原因,应是陶汝鼐撰写《沩山灵树图铭》时,灵树“益茂”,至《大沩山古密印寺志》成书之时,历时几十年。这几十年恰恰是密印寺复兴之际,不难想象有和尚负责培土施肥,故树大两三围,并不奇怪。《大沩山古密印寺志》系陶汝鼐于开始编纂,其子陶之典后续而成。书成之日,陶汝鼐已作古多年。如此说来,该树胸围有15米以上,即胸径达5米左右。

       据在密印寺附近长大的陈命生先生回忆:曾听老人说过,民国时期,张三元火烧密印寺,古银杏也被烧,但后有三根大树枝复活。千年古树,早已中空,复建设密印寺时,为了保护这棵古银杏,将原警策殿地基整体提高了4米多。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一个晚上,一阵大风将古银杏的最大的一枝刮断,其余两枝也摇摇欲坠,于是和尚们又在古银杏周围堆起了一个3米多高的土堆。上世纪八十年代,沩山乡政府(当时叫人民公社)从密印寺内搬迁到灵树旁,将整体地基整平,与土堆同高。2002年,沩山乡政府搬离此地,原房改成一处接待场所——密印山庄。2005年,为了筹办中国(宁乡)首届佛文化节,拆迁了密印山庄。2007年开始动工建设万佛灵山文化公园,古银杏所在地改建为吉祥广场,又整体提高了1米左右。

      关于古银杏的树冠,目前没有发现明确记载。刘应祁《寄檀树》:“无情说法郤森然,时至缘生妙不传。莫向桃花寻旧迹,试看灵叶吐新妍。山中法正谈充满,树下人将荫五千。若问溉培谁力大,三槐鼎盛仔肩齐。”说是古银杏之下可荫人“五千”。这当然是诗人的夸张。但民国大火前,树高30多米的古树,其冠大小可想而知。遗憾的是,经此火劫,特别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又被大风吹断一大树枝,现存两枝所成树冠东西长16.6米,南北长19.1米,折合树荫面积仅317.06平方米。

【作者:喻立新】 【编辑:谭伟】
关键词:旅游 宁乡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