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张照片里的圭塘河蝶变 | 晚报头条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胡媛媛

  雨花区“民间河长”刘科的电脑桌面上,并列着两张截然不同的照片:一张是浑浊水面上,漂浮着一张看不出颜色的破沙发,岸边可见枯枝与垃圾;另一张,黑嘴白羽的白鹭翩跹起舞,偶尔低飞,恰在清波划出道道涟漪。

  “这是分别拍摄于2010年和2020年的两张照片,见证着圭塘河的蝶变历程。”8月1日,当记者在雨花区圭塘河畔遇到刘科时,带着笔记本电脑、背着单反相机的他,正对着一株摇曳多姿的水生植物接连按动快门。在其身侧,缤纷花木拥簇廊桥,流淌在高楼“丛林”间的清澈河水,被夕阳染上一层光辉。

  十年来,几乎每周他都会来到这里。定格在相机里的万张照片,记录了圭塘河从忧伤到欢快的表情,讲述着母亲河从“龙须沟”到景观带的逆袭故事。

水清岸绿、风光旖旎,经过多年治理,圭塘河已蝶变成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观带。照片均为 刘科 摄

  如今已是湖南创意环保传播中心负责人的刘科,从小居住在圭塘河下游河畔。“这条发源于跳马镇鸭巢冲水库、全长28.3公里的河流,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47岁的刘科至今记得,小时候河水很清,夏天自己最喜欢去那摸螺蛳。累了,倒在河畔草地小睡一会;渴了,捧起河水往嘴里送。晚上拎着一大袋螺蛳回家,炒炒就是最好的牙祭。

  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圭塘河慢慢变了“模样”: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直排入河,岸边越来越多的菜市场、化工厂宛若“钢牙”紧咬河流,长沙唯一的城市内河开始变得水体黑臭、重金属超标,成为人们叹息的“龙须沟”。

  “事实上,从1999年起,市、区就展开了对圭塘河的治理,但污染不是一日造成,治水也需要不断探索。”顺着潺潺流水望向远方,刘科打开记忆的匣子:早期的圭塘河治理虽有一定成效,但称不上“改头换面”,以至于2010年他第一次拿起相机想为河流“留下点什么”时,仍能发现部分黑臭水域和垃圾污染。

  28公里水路,是一场短暂的旅途,也是一条艰难而曲折的治水之路。

  “圭塘河加速逆袭是从2012年开始。”点开电脑里的摄影作品库,刘科以图为证。当年的一张照片上,河水清了、绿色多了,善于从人与自然角度捕捉细节的刘科,更在图景中定格了一辆孩子玩耍的滑板车,“人们愿意来河畔遛弯了,不正是水质向好的最佳注脚吗?”

  与之呼应的是,正是从那年开始,雨花区强化了对圭塘河的点线面全域治理:关停整改沿线排污企业上百家,拆除违法建筑194万平方米,陆续完成河岸景观建设约1900亩,并创新出包括系统治理+精准治污、生态整治+产业融合等在内的“6+”治河模式。

  “让清水畅流的圭塘河,持续激发城市的生命活力。”在雨花区委书记张敏看来,多年来坚持不懈的生态治水,正是对城市有机更新的积极探索。通过重塑水脉、治理现代“城市病”,让圭塘河甚至雨花变得更加有景有韵、生机勃勃。

  圭塘河“变脸”的梦想照进现实,也演绎成刘科镜头里的连绵风景——

  在2014年拍摄的照片里,成群的鲫鱼、鲤鱼从清波中游过。“生态治水让河底植被不断增多,鱼类品种越来越丰富。”刘科说,就在这一年,雨花区打造的圭塘河生态景观区一期建成开放,昔日“龙须沟”成为网红打卡地。

  白鹭是大自然的信使,2017年白鹭的身姿首次撞入刘科的镜头里。乌鸫、翠鸟、白颊噪鹛……刘科开心地晒出一张张照片,群鸟飞舞中传递着雨花水生态优化的重要信号。同年,圭塘河生态景观区二期开放,该区邀请德国汉诺威水协参与治水,以国际化视野为母亲河重塑风景。

  去年底,刘科摆弄起了“新武器”:一架无人机,为圭塘河进行全域扫描。高空俯瞰,河流宛若绿带,刘科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细节:位于圭塘河上游的跳马镇有口老井,在河流水质不佳时少人问津,如今打水的人络绎不绝甚至排起长队。

  圭塘河彻底“苏醒”了,截至目前已全面消除水体黑臭,水质主要指标达到地表水Ⅳ类至Ⅲ类。城市有机更新的考卷上,雨花区仍在积极作答:出台《圭塘河流域管理办法》;组建了上百人的“红黄蓝”民间河长护卫营;在圭塘河井塘段,全长2.3公里的城市双修及海绵示范公园正在加紧建设,明年5月,这个重拾城市记忆、洋溢智慧气息的滨水公园将开门迎客,让人们再次刷新对圭塘河的认知。

  “圭塘河一直在蝶变,我和我的老伙计有得忙。”刘科举起相机笑着说道。

【作者:全媒体记者 胡媛媛】 【编辑:谭伟】
关键词:晚报头条 圭塘河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