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人从汉代就开始玩“智力游戏” 马王堆出土“六博”用具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智力竞技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现存最早关于围棋的记载可见于春秋时期的《左传》,至战国时,围棋已大为流行,并逐渐发展为中国古代知识阶层修身养性的一项必修课目,为“琴棋书画”四艺之一。
1973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的“博具”,高17厘米,边长45厘米,包括博具盒、博局、骰子、筹码、棋子等,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唯一完整的“六博”用具。六博创制、流传年代久远,棋具和棋局结构复杂,走棋方式变化多样,东汉时有《博经》,专门介绍六博玩法,但早已失传。
后人根据多种资料推断,游戏双方各执黑白二色棋子,以多吃博筹为胜;行棋中又有关于生门、死门、相生、相克的说法,已现围棋雏形。
1976年,长沙咸嘉湖唐墓被发掘,其中出土一个青瓷质地的围棋盘,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真正的围棋盘,不过棋盘上只有横竖各14道;其后,湘阴县唐墓又出土了15道围棋盘,都与现在用的19道围棋盘有所区别。不过,这已经证明了至唐代,围棋已成为湖南非常受欢迎的活动。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任朗州(今桃源县以东)司马时期曾写过《观棋歌送儇师西游》:“长沙男子东林师,闲读艺经工弈棋。……因君临局看斗智,不觉迟景沉西墙。……前身后身付馀习,百变千化无穷已。……行尽三湘不逢敌,终日饶人损机格。自言台阁有知音,悠然远起西游心……”说的是东林寺一位长沙籍的儇师,围棋技艺出神入化,遍弈三湘,无敌寂寞,听闻京城高手众多,决意西行向长安,只为追寻“棋逢对手”的快感。儇师的围棋水平高低无从考证,但历史上,湖南真正以棋力出名的,则是清代道光年间长沙贡生姜柏梅,他的棋时人称全国第二。此外,在古代围棋发展的鼎盛期,三湘名士不乏围棋爱好者,如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湘中名帅”曾国藩和左宗棠,棋瘾都不小。
长沙晚报记者宁莎鸥 收集整理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