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糖”故事 ⑨ |城乡接合部,5个月建成一所新名校

相链区块链

学校全貌。学校供图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9月26日讯(通讯员 刘佳媛 全媒体记者 岳霞)二十一世纪初的洞井镇天华村,处于城乡接合部,是一片静待开发的热土。学校四周除了农田就是菜地,几栋村民自建房零星地散落。旁边是圭塘河,河的对面是红星商贸城,河的这边就是规划的砂子塘天华学校。

为了满足社会对全寄宿这一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和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2000年天华村出让土地,砂子塘小学投入学校品牌、师资队伍等,联合创建“长沙市砂子塘天华寄宿制实验学校”,实现股份制民办体制的办学合作。

学生们在上编程课。

倾心付出,创造“天华速度”

2000年12月,新校开始规划、设计,2001年4月,破土动工。在短短的五个月时间内,学校建成。当时雨花区主管教育的副区长吴承志惊叹:“这是什么速度?这是比深圳速度还快的速度!”时任长沙市主管教育的副市长张玮玦也赞叹说:“什么是‘雨花精神’?这就是‘雨花精神’!”

筹建期间,通往学校的道路只有庄稼地里走出来的田间路,晴天灰尘弥漫,雨天泥泞难行,每踏一脚都要小心翼翼,踩进去半天拔不出脚来。深沟两侧有玉米地,多数地块上零星有一片片的谷子地,长得也不精神,路边还不时窜出三五只野狗。

还有水的问题、电的问题、吃饭问题、绿化校园文化建设……可以说时间紧迫,困难重重。

为迎接招生、开课,校舍交付后,就需要马上投入使用,走进空荡荡的校园,地面上到处是施工留下的水泥块、白胶印记,有人惊呼:“这是新校园吗?这可怎么办?”

人工智能和平板交互课也是学校的课程特色。

怎么办?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舒适、整洁的校园环境,女老师们脱下高跟鞋,手拿小铲子,蹲在地上一点一点铲。一块地方铲完,腰酸背痛,彼此一个鼓励的笑容后,又埋头苦干,就这样,不到两天时间所有的水泥块、装修印迹都被老师们铲得干干净净。

接着是马不停蹄购买课桌椅、黑板等教学用具,招生计划,开学工作方案以及学校发展的顶层设计千头万绪,为了确保开学工作顺利进行,经常熬到深夜。筹建分校期间,领导小组和全体工作人员虽有分工,但实际干起来是哪用哪到,如卸车搬桌椅、清理打扫教室、平整院落地面等等,都是大家一起动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不惧“天使之圈”,苦中有乐有成长

2001年9月10日,学校正式开学。16个教学班,716名学生开始了新学校里新的学习和生活。

丰富的课余生活,培育学生全方位发展。

“当我们的新校牌悬挂在大门之上,附近的居民纷纷前来围观拍照。看到这个场景,觉得再累也值了!”老师们感慨地说,

2001年刚成立的天华,可称得上全省占地面积最大、校园环境最美的学校。但是生活条件并不完善,“天使之圈”是天华一道流动的风景。因为学校地处省植物园附近,自然环境良好,但凡师生户外所到之处,头顶上皆有一圈蚊子萦绕,形成一个有型的环,老师们戏称“天使之圈”。

由于校舍刚投入使用,教师宿舍还没有修好,寄宿制学校老师要上晚自习要查寝,只能住在学校里。20多个老师只好住在一间教室里,用的是简易版上下床。

虽然是宿舍但更像是教研室,在宿舍里,老师们讨论的是教学相关事宜,一个导入、一次小组合作就可以研讨个把小时,那段岁月,既艰苦又令人回味。伴随着如火如茶的探讨,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一次次创新探究,凝聚成一个又一个卓有成效的教学课例。

2001年9月至2004年9月,砂子塘天华寄宿制实验学校以全员聘任的新型管理模式、先进的教学理念、优良的校园环境飞速发展。学校现在拥有校园面积80亩,教学与生活建筑面积近30000平方米,现有教学班32个,在校学生1540人,教职员工202人。三年时间里,学校先后被确定为“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21世纪引探教学法实验基地”“全国21世纪引探教学法实验先进单位”,被评为“湖南省绿色学校”“长沙市花园式单位”“长沙市文明卫生单位” 等。

【作者:岳霞】 【编辑:唐英】
关键词:雨花教育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