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忆中安放心灵 ——评曾高飞《似水流年,家乡味道》
文 | 梁好
《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流浪》及其姊妹篇《似水流年,家乡味道》,汇聚了作者曾高飞近年来从百余篇散文随笔中精心挑选的85篇佳作。《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流浪》以作者童年生活的点滴为底色,字里行间洋溢着真挚的情感,文字质朴无华,以一种贴近人心的方式,将故乡记忆传递给读者,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感受到作者对那份逝去时光的深切怀念以及对生活的感悟。其姊妹篇《似水流年,家乡味道》既继承以往风格,又有新的尝试和突破。知识、情感熔为一炉,以回望的姿态呈现过去的生活,回忆与现实深度纠缠,形成复杂的情感纽带。作者孜孜不倦地挖掘故土的历史脉络和鲜活现场,对故乡一草一木、一羹一饭、风土人情的深情记述,都能牵动读者心弦,引发共鸣和思考。《似水流年,家乡味道》一书将由作家出版社重新设计再版,更多读者将与作者共享这份对故乡的深情与怀念。开卷,如临其境、如晤其人。
食味自然
书中有作者对家乡美食的独特探索和描绘。在众多老饕作家林立的文坛,作者能够写出自己独到的饮食情趣,自然是源自他对故乡美食的发现和热爱,以及在逆境中也能寻觅乐趣、化苦为甘的非凡智慧。咸蛋、油豆腐、腊肉、猪血丸子、红薯粉条、油渣、糍粑,各色美食穿透文字,四溢飘香。这是作者的洞察力,也是文字功底。
作者曾高飞爱吃,也爱捣鼓吃的,还爱写与吃有关的文章。古有苏东坡的“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今有曾高飞的“祁东黄花菜”“腊刁子鱼”。《似水流年,家乡味道》中“那年那风味”一辑对家乡各种美食的挖掘,总于不起眼处令人垂涎欲滴。《凉粉》中写道:“我依旧酷爱凉粉,但喜欢原汁的,简单一点,纯净一点,加点白糖即可。”自然、原生态已成为曾高飞的美食追求,如果细细品味,便会发现这些原生态美食中承载着他对故乡无数美好的念想,也是他生命意识的体现。民以食为天,作者多年来走南闯北,当他好不容易靠写作得以安身立命时,最先的享受,便是重温味蕾的记忆。
粗粝时光中的温情治愈
在作者笔下,故乡的人是淳朴善良的。有自己吃不饱也要给“我”煨鸭蛋的舅舅、家庭并不富裕但坚持给“巨额”压岁钱的干爹干妈、情谊深厚的邹翠莲老师……循着故乡的足迹,从这些乡土散文中,能清晰地看见这些曾经带来温暖情愫的故人,虽然有的人已经作古,有的已进入风烛残年,但他们的身影被文字记录下来,深深烙印在读者心中。当然,儿时的玩伴也是作者快乐童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捉泥鳅、钓黄鳝、野炊、偷桃……在物质并不丰盈的年代,他们却永远散发出一种活泼泼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读这本书,也是在进行精神上的疗愈,从中可以体会到自然朴素的生活,了解到乡人的艰辛与坚韧,这些阅读体会也在某种程度上塑造着我的人格。
《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流浪》和《似水流年,家乡味道》也是回忆和记录父母的书,从少年到中年,一件件小事、一个个细节,都是在回忆和记录与父母在一起的日子。《故乡的枣树》一文中写道:“前些年,父亲又在自家院子里种了两棵糖枣树。现在这些糖枣树已经枝繁叶茂了,每到夏天,就挂满了果实;每到秋天,父母就要打来电话,催我们回家吃糖枣。”《油渣》中作者写:“在炸油过程中,母亲不失时机地用锅铲铲出三两块油渣,分给我们解馋——守在锅边,就是为了这一时刻,大家伸手抓过油渣,一边吹冷气,一边往嘴里送。”都是作者与父母充满温情的互动,其把握感情的力度刚刚好,不会过于浓烈,也没有平淡无味。其实人世间的情感本该如此,未必浓烈,但更久远、温馨。
回不去与走不出的故乡
屈原在《楚辞》中说:“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自从外出求学、工作后,作者在与故乡的多次亲密接触和碰撞中逐渐感受到,虽然故乡的山还是那座山、地还是那片地,但故乡已经物非人非,成了回不去的远方。就如《乡愁与炊烟》一文:“近乡情怯,我有无数次离家返乡的经历。在村门口,先是激动地望向那熟悉的屋顶,看有没有炊烟升起,借此来确认父母是否在家。”“可现在,家乡烧气,不烧柴薪,也难得见到炊烟了,这让我每次返乡,都怅然若失。”世界上没有永恒的存在,如今故乡发生的变化,使作者与故乡之间多了余光中笔下的那样一条鸿沟。越是回不去,就越想要回去,在这种强烈的矛盾面前,作者越来越像是“故乡的囚徒”,在亲近与远离故乡两种选择中难以自拔。
对于作者而言,乡愁成了双重枷锁,既是回不去的地方,也是走不出的地方。为缓解自己沉重的乡土情结,作者不知疲倦地回到故乡,去寻觅故乡留在记忆中的蛛丝马迹。这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这不仅是作者本人,也是大多数人的精神归宿。在书中,曾高飞不止一次地表达过:“在我看来,回湖南老家过年,既是旧年的终点,又是新年的起点。如果没有回家陪父母过年,旧的一年都白过了,新的一年也没有一个好的开端。”乡愁告诉我们缺少什么、需要什么,如果想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也会因此有动力和方向。
沉潜中的反思
在反复品读曾高飞的两部作品后,我深感震撼。尽管我与作者的年龄、出生环境及成长经历都不同,但初次阅读时,我便被他笔下故乡的美食和对儿时游戏的生动描绘深深吸引。伴随着阅读过程的深入,内心愈加沉重——我忙着耕耘现实世界,而漠然地忽略了我的故乡。
读完这两本书,我开始了漫长的思考,不断回忆起亲身经历的童年往事,回忆起往事所附带的人和生活环境。虽然我和曾高飞一样,都是漂泊的异乡人,但我却从未像他那般,对故乡的点点滴滴都充满深刻的眷念。本能的懒惰以及现实生活的牢笼,让我在离开故乡如此长的一段时间里,对它视而不见、避之不及。每天关注着各种国内外热搜新闻,时不时为《红楼梦》《平凡的世界》中的悲欢离合悄然落泪,再写一些装腔作势的学术论文,得出似是而非的结论……心安理得地享受着这些看起来高质量的生活。这大概也是大数人的困境——入世时想改造世界,出世时想成全自己,希望生命不为世事所累,而现实的洪流总会在不经意间,裹挟着我们往自己并不期许的方向走。读完这两本书,有些沉潜的意识被唤醒了。我想,尽管时代在前进,但人可以回头。在繁忙的生活中,人都有安顿自己内心的需要。正如《似水流年,家乡味道》这本书的封面上所写:“让每个砥砺前行、努力逐梦的人,在漂泊的旅途中,都有家乡可以怀念。”从精神层面上来说,对家乡的怀念,可以帮助匆忙的旅人停下来,等一等自己的灵魂。
(作者系长沙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学生)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