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联重科,平均每6分钟下线一台挖掘机丨长沙新质观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夯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物质技术基础的重要举措,更是必然趋势。
观势者明,析势者智,顺势者成。立足粤港澳大湾区,走进区域重大战略覆盖的重点城市,寻找中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熠熠生辉的亮点,开启粤港澳大湾区企业数字化深调研第3季活动——今年5月至8月,羊城晚报携手全国多家媒体开展新质生产力全国行,通过深调研报道为读者呈现科技创新潮涌,产业迭代风起,数智化动能澎湃的新质生产力“焕新”图景。
在长沙,走进中联智慧产业城土方机械园,羊城晚报与长沙晚报共同深入科创和产业一线,探寻其构建新质生产力的“秘笈”。
一抹亮眼的极光绿,让采访当日的细雨绵绵都显得舒适起来。中联重科标志性的极光绿下,一排排整装待发的挖掘机在中联智慧产业城土方机械园内的交付中心等待前往属于自己的“战场”,颇为震撼。
而震撼才刚刚开始。走进土方机械园的智慧工厂内,忙碌不断的生产线上却鲜见人影。地上是无人运输机器人按照生产制造指挥系统规划路线运输零件;空中大型零部件精准就位;中部生产线中智能翻转机器人抱夹起一台下车架,举升、翻转后放在指定位置,吊装机器人从另一边将上车架搬运到下车架上方,实现精准对位,一台挖掘机雏形就出现了。
“在土方园区内,平均每6分钟就可下线一台挖掘机。”中联重科土方机械公司总经理助理毛青告诉羊城晚报记者,整个中联智慧产业城,这样的智能机器人“工友”一共有2000多台。
柔性生产,抢出工程机械的速度
在中联智慧产业城内,平均每6分钟就可下线一台挖掘机,每7.5分钟生产一台剪叉式高空作业机械,每17分钟制造一辆汽车起重机,每27分钟打造一台臂架泵车……
一连串的数字背后,彰显的是中联重科作为工程机械行业龙头企业的绝对实力,更是中联重科智能制造的全面升级对生产力带来的革新。
据介绍,中联智慧产业城通过全面的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升级,形成以六大主机园区、六大关键零部件中心和六大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在这座智慧城内,汇聚了12个全球领先的智能工厂、20条无人化“黑灯”产线、300条行业领先的智能产线和2000多台工业机器人、700余项产线专利技术、1个国际标准秘书处,全面建成后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工程机械综合产业基地。
事实上,2018年成立中联重科旗下子公司中科云谷后,中联重科就开始进入到完全自主研发数字化系统的进程中。
完全自研,意味着系统可以完全匹配自身需求。“工程机械行业有自己的个性化强需求,过去用别人的系统在契合度上一直都一段距离。我们在面对市场的需求变动时,产品的个性化设计总是变化不断的。”毛青表示。
工程机械行业属于高技术壁垒且资金和劳动密集型行业,生产制造呈现多品种、小批量、零部件多、制造工艺复杂等特点,行业进入门槛较高。
通过数字化转型,中联重科使产品的研发周期缩短25%以上,工艺设计效率提升50%以上,并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打造了端到端供应链协同网络,实现全产业链价值优化、效率优化、协同共赢;通过数据驱动的营销服务策略与计划,实现了更快速的信息共享、资源流通和需求响应。
2022年,中联重科“工程机械数字化柔性制造项目”曾上榜湖南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典型应用场景名单。这表明,通过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深度融合,中联重科早已实现了“产线一对多”,一条生产线可以柔性适配多款机型生产,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
刚性驱动,打造数字赋能的激情
如果说数字化、智能化在生产端给中联重科带来的是产品生产效率和质量的提升。那么在研发端、销售端,数字化转型所产生的数据价值更是难以估量的。
毛青提到,“物联网搭建与全面应用下,中联重科产品在外施工时可以自动在后台累计数据,这些大数据对产品研发迭代、制造工艺升级和自主维护效率提升等方面成效十分显著。”
如今,中联重科土方产品可以通过远程管理平台、设备自身控制系统等多种方式,能够最大程度提升机械操作的便捷性和安全性。
更可贵的是,通过智慧工厂的建设,中联重科的产品做到了“一机一档”,产品档案覆盖了全生命周期,关键零部件上都有可追溯可查询的编码。这些数智赋能的成果,都在成为中联重科守护产品“设计、生产、使用、维护”全生命周期的“看不见的手”。
据毛青介绍,在实现自身转型升级的同时,中联重科也将先进的经验对外赋能,实现上下游更深层次的合作共赢。通过全链条业务数字化转型,中联重科已经成为了一家以数据和人工智能驱动的数字化、平台化的先进制造企业,管理精细化能力和盈利能力显著提升。
目前,中联重科产品已覆盖全球140余个国家和地区,至2023年年底,公司在全球已建设30余个一级业务航空港、350多个二级网点。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