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造绿色 能源产业厚植高质量发展清洁底色
据人民网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低碳发展关乎人类未来。近年来,在“双碳”背景下,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势头强劲,能源结构不断优化,与此同时,在“绿色化”与“智能化”双轮驱动下,能源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
国家能源局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32.3亿千瓦,同比增长14.4%。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8.2亿千瓦,同比增长46.7%;风电装机容量约4.9亿千瓦,同比增长19.2%。
此前印发的《能源重点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实施方案》提出,实施发输配电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行动,实施风电光伏设备更新和高效回收利用行动,实施标准提升行动,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在政策引导下,全国各地积极推动能源领域设备更新,引进绿色产能,能源行业向“绿”而行。
在广西,当地实施存量煤电机组节能降耗、供热、灵活性“三改联动”改造升级,对老旧煤电机组进行替代,有效提升煤电机组清洁高效灵活发电水平;在河南,某高端装备产业园内,盾构机生产线上引进了分布式水制氢能工业切割功能系统,简化了供气流程,综合提高20%至30%的生产效率,致力于实现零碳排放;在天津,当地2024年投资数亿元升级老旧电缆、开关柜、老旧杆塔等关键电力设施,更新升级高耗能变压器400余台,降低输电损耗……
“在大规模设备更新浪潮下,企业不仅提升了工业生产率、经营效能,更淘汰了污染产能,引进绿色产能,进而加快了经济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迎来了新的活力源。”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丁任重表示。
从“绿色制造”到“‘智’造绿色”,在能源行业向“绿”而行的过程中,能源新质生产力也加快发展。
此前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聚焦原创性、引领性创新,加快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物联网、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在能源领域的创新应用,推动跨学科、跨领域融合,促进创新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培育数字技术与能源产业融合发展新优势。
在云南,班果光伏电站内,轨道机器人来回穿梭巡检,原本2个小时的人工巡检可缩短至20分钟;热成像摄像机、拟人态传感器等设备技术24小时监测,发现问题秒级响应,运维效率大幅提升……
“班果光伏电站智慧场站建设完成后,能实现‘智能工作、智能安防、环境模型分析、数据融合’。同时,智慧电站试运行后,现场运维人员从6人缩减至3人,人工巡检降低88.5%。”相关负责人介绍。
距班果光伏电站不远处的富源西风电场中控室内,工作人员轻点鼠标,每6秒可以将集控设备的实时画面、数据传回并显示在大屏幕上。
“我们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富源西风电场打造了‘数字孪生+超算中心’智慧风电场系统,建设了超算中心。”富源西风电场负责人表示,与传统运维方式相比,该风电场年发电量预计提升1.1%左右,以全年发电19亿千瓦时计算,相当于多发电2000多万千瓦时,安全事故率预计下降一半。
“需加快推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以提升能源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季为民认为,在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下,当前以人工智能、高端智造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风起云涌,特别是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的落地应用,推动了能源产业的转型升级,对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能源行业将大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新能源、核电、智能电网等领域技术水平跨越式提升,积极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此外,依托重大工程来推动能源技术装备攻关、示范和推广,以工程应用不断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迭代升级。(人民网记者 王绍绍)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