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大学生”接棒开展爱心助残公益活动

相链区块链


“半截人”周国民用嘴叼笔,给两位“准大学生”(右一、右三)写下“报效祖国”的青春寄语。  均为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黎铁桥 摄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7月31日讯(全媒体记者 黎铁桥)7月30日上午,刚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不久的“准大学生”廖熙矞,带着正在上初中的弟弟廖柏锋,跟随热心公益的姑父母吉付林夫妇一同来到长沙市上善助残服务中心,开展爱心助残公益活动。“这是我进入大学之前的公益‘第一课’。我要像姑爸爸那样,学做一个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人。”18岁的廖熙矞说。

“老兵”一家人热心做公益活动

吉付林是一个退役老兵。他在长沙的一个河南老乡,其小孩罗殿朝也是今年考上大学,已被空军工程大学录取。听父母说起“当过兵的吉伯伯”要去做公益,小罗立刻动心了。他改变原计划与同学去玩的安排,当天也跟着吉付林夫妇,一起参加关爱残疾人的公益活动。“吉伯伯是一名退役军人,以后我也是一名军人。我要向吉伯伯学习,像他那样热心做公益,从老兵手里接过爱心助残的‘接力棒’。”罗殿朝说。

记者当天来到位于岳麓区坪塘街道莲花山村的长沙市上善助残服务中心采访。吉付林告诉记者,他今年53岁,原籍河南省驻马店市,曾在长沙空军某部服役,退役后进入岳麓区民政系统工作,目前是区救助站的业务科长。他在几年前的一个偶然机会认识了“感动中国人物”谢海华、谢芳夫妇,被他们的先进事迹深深感动,开始向身边的榜样“偶像”学习,利用业余时间做公益。

从事公益活动的同时,吉付林还经常带着妻子廖霞、女儿吉南希来到“上善助残服务中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助残公益活动。吉付林说:“对孩子需要从小培养她扶弱助残、热心公益的习惯,因为做公益也需要一代一代地接力、传承。”

  脑瘫残疾人姜婉身残志坚,以顽强的毅力和勤奋学习写作,在《长沙晚报》等报刊发表多篇文学作品。图为姜婉(左一)向学生们讲述自己的励志经历。

吉付林的女儿吉南希今年21岁,现在是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的一名大三学生。暑假期间,由于需要返回学校参加一项学科竞赛,她已提前离家去了天津。“孩子在大学里学习不错,还特别有爱心,参加志愿者支教活动获得学校‘突出优秀个人’荣誉称号。这次放假后回到长沙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望她的一个因意外事故而导致父母双亡的女同学,鼓励那个同学积极乐观地学习、生活。”吉付林告诉记者。

当天,吉付林还拿出了他给两位“准大学生”准备的公益“教材”:不久前他在汝城县沙洲村购买的两帧“半条被子”纪念牌。他将纪念牌分别赠送给了小廖、小罗,勉励两位“准大学生”把公益“接力棒”传下去。

 爱心公益人士吉付林(左一)给学生们深情讲述长征故事,带领他们“重走长征路”、厚植爱国情。

“半截人”励志故事感动“准大学生” 

近期长沙持续高温天热。30日上午,吉付林带着廖熙矞、罗殿朝两个“准大学生”和初中生廖柏锋,走进“上善助残服务中心”后,顾不上歇一歇、避避暑,立即去看望该中心员工、因事故导致四肢全无的周国民,听他讲述自己身残志坚、顽强生存的励志故事,将切好的西瓜端在周伯伯的嘴前,细心地“喂”给他吃。

周国民是土生土长的坪塘人,今年57岁。他在32岁时,因工作中意外发生触电事故致残,为保命被迫截掉四肢。经过一段时间的消沉后,这个被医生“宣判”只能存活一两年的“半截人”,艰难地学会了洗脸、上厕所、穿衣脱衣等。为了不在床上躺一辈子,努力做一个少连累他人、对社会有益的人,周国民顽强地学会了在轮椅上用嘴叼笔写字、画画。现在,他以自己的一技之长,为来到“上善助残服务中心”的大学生、中小学生做励志演讲,为市民义务写字、画画,以此方式来回报社会。

“周伯伯的奋斗经历太励志了,太不容易了!”了解到周国民的拼搏经历、听了他的人生故事,今年9月即将进入西安体育学院就读的廖熙矞十分感动。听说眼前的小廖、小罗是两位“准大学生”,周国民便鼓励他们在大学里刻苦学习,将来为社会多作贡献。他熟练地用嘴叼起一枝毛笔,为年轻人写下青春寄语:“报效祖国”。

多次来到“上善助残服务中心”做公益活动的吉付林,在部队时就获得过三四次嘉奖,去年12月因发现小区一栋居民楼失火、主动参与救火救灾而得到单位领导的肯定。这次他和妻子一起带领廖熙矞姐弟和小罗这三个孩子,来到“助残中心”慰问残疾人、参观生活记忆馆、重走“长征路”,带领孩子们感受残疾人生活与工作的不易,重温革命先辈的事迹,了解时代发生的巨变。吉付林说;“‘准大学生’们入学前的这堂公益第一课,一定会让孩子们终生受益。”

“准大学生”(左一、左二)走进长沙市上善助残服务中心“生活记忆馆”,了解时代变迁与社会进步。

【作者:黎铁桥】 【编辑:李春璞】
关键词:公益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