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新声遇百年诗魂,浏阳杨花书院这场文化雅集太惊艳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3月29日讯(全媒体记者 任波)29日,来自北京、上海、天津、长沙、宁波、湘潭等地的专家学者、文人雅士和刘氏后裔云集浏阳,在浏阳市大瑶镇杨花书院举行了一场诗意与烟火交织的文化盛宴——“刘善泽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活动暨《浏水棹歌》首发式”。活动以一首融合传统花鼓戏与现代音乐的新创戏歌拉开序幕,通过学术座谈、非遗展演、乡土美食品鉴,带领观众穿越百年,感受湖湘文脉的生生不息。
浏水棹歌在杨花书院首发。相片均为 刘良洪 提供
《浏水棹歌》:当诗词遇见非遗新唱
“江海狂澜尽东倒,却输浏水尚能西”,刘善泽笔下的名句被改编成花鼓戏歌,由国家级演员王亦文倾情演绎。悠扬的唱腔既保留了花鼓戏的传统韵味,又融入现代编曲,让百年诗句在新时代焕发新生。现场观众感叹:“仿佛听见了浏阳河的水声与先贤的吟唱!”
刘善泽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活动暨《浏水棹歌》首发式现场。
座谈会揭秘“同光十子”的文人风骨
作为晚清民国诗坛的重要人物,刘善泽的诗词被收录于《道咸同光四朝诗史》,其“雄横兀傲”的风格引发学界热议。活动现场展出了刘善泽先生珍贵手稿与历史照片,岳麓书社原社长夏剑钦等专家学者从刘善泽“少年能文”的成长故事谈到他“余事作诗人”的创作理念,为观众还原了一位立体的湖湘人文大家。
刘善泽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活动暨《浏水棹歌》首发式现场。
压轴惊喜:舌尖上的杨花记忆
活动尾声,白糖蒸老式茴饼肉丸等“杨花十大碗”的发布让这场春日的文化体验更添滋味。十道承载乡愁的传统菜肴,从小炒大瑶驴肉到黑豆炖猪肚等,每一碗都讲述着浏阳大瑶乡土的故事。有食客笑言:“吃完这桌菜,才算读懂了刘善泽诗里的烟火人间。”
杨花十大碗首发式现场。
从晨间祠堂祭祀到午后美食飘香,这场活动以创新形式激活了地方文化记忆。正如主办方所言:“纪念先贤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的精神活在当下的生活里。”据悉,《浏水棹歌》未来还将在浏阳河沿岸景区进行常态化展演,让文化传承真正“活”起来。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