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要多到困难多的地方去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
时间回拨到20年前。2003年2月25日,《浙江日报》头版新开了一个专栏:“之江新语”。开篇之作就是《调研工作务求“深、实、细、准、效”》。这篇不到300字的短文,字里行间,蕴含了一个重要的方法论,那就是:调查研究务必要保持求真务实的作风,绝不能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多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去。曾经,说到下基层调查研究,有这么一种现象,那就是个别干部热衷于走“经典路线”,只看“门面”“窗口”;一些基层单位也喜欢安排去那些工作搞得好、问题比较少、情况不复杂的调研地点。为什么选这些地方?答案不言而喻。但如果只看“盆景”,可能就会错过真正的风景;绕着问题走,可能就无法发现工作需要重点改进的地方。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后院”和“角落”,可能恰恰是困难多的地方。
困难多的地方,才是老百姓急难愁盼问题最为集中的地方;困难多的地方,才是领导干部在直面错综复杂利益冲突中增长才干的地方;困难多的地方,才是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厚植执政根基的地方。去哪里搞调研,看似是方法问题,其实关乎思想作风。调查研究应切实防止思想认识偏差,真正把功夫下到听实话、摸实情、办实事上。认识到是真正到一线调研,而不是只调研一条线;是远的近的都要去、好的差的都要看,而不是只看“窗口”和“门面”;是躬身入局、身入心至,而不是只“看看景”“散散心”;是表扬和批评都要听,而不是只听顺耳话、不听逆耳言。今年3月,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作为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湖南省委全面落实党中央部署要求,深入开展“走基层、找问题、想办法、促发展”活动。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广大党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了解情况、问计于民,推动大兴调查研究在三湘大地蔚然成风。深入开展“走找想促”活动,既是湖南省主题教育的自选动作,也是在全省大兴调查研究的重要抓手。走基层是“一线巡诊”,找问题是“把脉问诊”,想办法是“治病用药”,促发展是“强身健体”。根本目的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发展。在这次主题教育中,大家共同感到,坐在办公室想想都是困难,下到基层看看到全是办法。产业发展的堵点是什么?基层治理的难点在哪里?民生改善的痛点怎么办?面对这些问题,不能绕着走、避着说、躲着干,而是要坚持事不避难、闻过则喜。只有真正把身子“扎”下去,才能把答案“找”出来。多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多到矛盾多、困难多的地方去,多关注薄弱环节、“冷门”领域,而不是按“路线”走、看“样板间”、照“脚本”过,才能看到真情况、听到真意见、抓到真症结。
毛泽东同志曾形象地比喻:“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到矛盾多、困难多的地方调研,既要有正视问题的态度和勇气,还要有解决问题的本领和行动,发现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发现不了问题,或是发现了问题却假装没有看到问题。深入细致找问题、破难题,才能切实防止调而不研、研而无果。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湖南坚持把整治整改作为重要内容贯穿始终。11月30日召开的省委常委会(扩大)会议暨全省“走基层、找问题、想办法、促发展”活动第五次调研情况交流会上,就以“表现在基层、根子在上面”问题为突破口,推动整改整治取得更大实效,进行了部署,紧盯问题,上下联动,真刀真枪,切实把“问题清单”转化成“成效清单”,真正把高质量整改整治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效举措,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新时代新征程,唯有将调查研究这一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接续传承、发扬光大,多察实情,大兴实干,我们才拥有战胜前进中一切风险挑战的最大底气,才能创造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实绩。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