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丨破解急救“荒” 让急救不再“慌”

相链区块链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傅容容

  在公共场所看到有人倒地,你会第一时间冲上前救人吗?12月10日上午8时许,在地铁3号线星沙站,长沙市120急救中心的调度员瞿贻心遇到一位老人倒地晕厥,她通过心肺复苏配合使用AED成功挽救了该患者的生命。

  在我们身边,这样类似的突发事件或许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猝死,离我们并不遥远。

  我国每年大约有104万人因心跳呼吸骤停而死亡,这意味着我国约每分钟有2人发生心源性猝死,76.85%的心脏骤停发生在家中或住处。

  当患者出现呼吸心跳骤停时,如果现场第一目击者等第一时间就近找到AED(自动体外除颤仪),并正确开展急救,都能很大程度上减少损伤、挽救生命。目前长沙市已配备920余台AED设备,但遇到突发情况,很多人仍不便救、不会救、不敢救。这一难题如何破解?近日,记者就这一问题开展了调查。

长沙重点公共场所基本实现AED全覆盖。

  记者调查

  急救培训不扎实,普通市民很难“临危不乱”

  “与第一次来长沙时相比,我发现地铁、景区里添置了AED,安全感满满。”近日,在地铁五一广场站,一位来自深圳的游客潘女士告诉记者。

  近年来,长沙加速推进AED配置和群众应急救护技能培训工作,目前,长沙有920余台AED,基本实现公共场所全覆盖。回望2019年底,当时长沙公共场所AED不足50台。现场救护水平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体现标志,这两组数字的对比,很容易看出长沙近年在提升全市群众自救互救能力上花了功夫。

  但920台AED的数量对于长沙而言是否足够?在部分发达国家,约每10万人口配备200台AED。以2022年长沙市全市常住总人口1042.06万人的数字来计算,目前长沙约1万人才拥有1台AED。

  记者在人流密集的“五一商圈”走访发现,以长沙IFS为例,该建筑的购物中心共有地下5层,地上7层,面积25万平方米,高峰时期客流量可达10万人次/日,但根据长沙AED网点地图显示,此处仅有一台AED。

  同时,记者从长沙120的AED网点地图功能里发现,长沙的AED分布不均。如雨花区韶山路连接中意路以东、洞井路以西、木莲中路以南、湘府东路以北合围的大片区域内几乎没有AED,这片区域中包括井湾子、德思勤商圈和大片居民区,人流量巨大。另外,在AED网点地图中可发现,部分景区也未配置AED,如松雅湖国家湿地公园、桃花岭景区等。

  AED虽逐步普及,许多市民却不一定真正懂得“救命神器”的使用方法。日前,记者在街头采访了48位路过市民后发现,对AED有所了解或参与过急救知识培训的市民共11位,能较为完整地复述急救操作步骤的市民共4人,这11位市民基本是30岁左右的青年人。

  即使接受过相关培训,很多市民遇到突发事件时也会纠结“自己究竟会不会急救”的问题。“只学过理论知识。”“培训中的实操机会太少,不知道具体应该做什么。”“怕自己紧张时手忙脚乱,忘了心肺复苏和AED的具体操作。”……这是许多人的顾虑。

  “我曾有一次离急救很近的机会,差点要动用AED,但那一刹那我犹豫了。”市民苑苑在长沙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她告诉记者,自己曾有一次“不敢救”的经历。那天在办公室里,苑苑的一名同事突然“喘不上气,心跳很快”。“虽然我也不知道那种情况是不是该用AED,但我集中学过急救知识,下意识想到了这个‘救命神器’。”在拨打120之后,苑苑想起公司所在的写字楼大堂好像有AED。

  但由于不确定当下的情况AED是否适用、不知取来后自己是否记得操作方法、担心给同事造成伤害……因此,苑苑并没有去取AED进行施救。好在120迅速赶到,将苑苑的同事送去了最近的医院。事后,苑苑从医生朋友处得知,当时同事的情况是无需使用AED的。

  苑苑的犹豫并非个例,记者走访过程中,许多市民说出了自己对于主动施救的担忧:担心心肺复苏操作不当,给被救者造成骨折等伤害;怕使用AED时触电;如果没成功施救,反而加重患者病情……

  不仅如此,市民小文表示急救培训或存在规范性问题。“参与过两次急救知识培训,感觉两次学到的东西不太一样,不知道哪种是正确的。”小文说,首次接触急救知识培训时他在一家小公司上班,“公司不知道从哪里请来的导师,讲解不详细,感觉也不太规范,好像在应付。”后来他和女朋友一起参加了长沙市120急救中心免费开展的急救培训,才恍然发现自己之前所学的急救知识“不够正规”。

长沙市120急救中心急救培训团队开展急救知识技能“五进”活动。

  现实需求

  猝死更有年轻化趋势,意外可能随时发生

  日常生活中,意外随时可能发生在我们身边,生命的流逝以分秒计算,AED的普及刻不容缓。

  在我国,“第一目击者”急救有着怎样的需求?据统计,我国每年猝死人数高达104万人,居全球之首;超过76.85%的心脏骤停都发生在医院外。近年来,猝死更有年轻化趋势,令人痛心的事件时有发生。

  2019年7月4日下午3时,中科院博士、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青年教师肖育众被发现晕倒在实验室,送医抢救无效去世,他年仅31岁,孩子出生才7天。就在肖育众发生意外的5天前,2019年6月30日,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医师王辉博士不幸离世,年仅32岁。

  2021年3月,湖南籍知名材料学专家周军积劳成疾、突然离世,年仅42岁,这位湖南的“天才”教授30岁就当上了华中科技大学博导,37岁任职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副主任,2021年,他刚成为光谷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今年6月,湖南大学教授陈伟华突发疾病离世,年仅47岁。他是湖南省青年社会科学研究人才“百人工程”学者,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语言文学的研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这些医生、科学家、学者……他们本处于最好的年纪,人生和事业正熠熠生辉,却因为突发的意外带走了一切。这不禁让人思考:当意外发生时,如果他们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急救,是否会有不同的结果?

  危险如此之迫近,生命如此之脆弱,即便现场“第一目击者”能在最短时间内拨打120,但如果只停留在等救护人员赶到才开始急救,显然远远不够。

  让“第一目击者”成为“最早施救者”将大幅提升院前急救的成功率。近年来,我国急救培训工作进展较快,但与庞大的人口基数相比,掌握救护技能的人员比例仍然较低。《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21年披露数据显示,我国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的普及率仅1%左右,仍处于较低水平。

  长沙探索

  力争3年内,让半数以上长沙人学会心肺复苏

  “我们希望在紧急情况下,事故现场的目击者应能迅速找到并使用AED。”长沙市120急救中心主任刘科宇介绍,随着全市学校、景区、交通枢纽、机关单位、文旅场馆等重点公共场所基本实现AED全覆盖,长沙市建设了AED网点平台,并已在“长沙120”微信公众号上线,实现全市AED一键查找、导航。

  为加大AED的普及率,记者进一步了解到,目前长沙市采取了“政府购置+社会参与+公益捐赠”的模式,市财政连续两年拨款600万元用于AED的配置管理。今年,省级财政也拨付了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长沙公共场所的AED配置。以学校、旅游景区、交通站点等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为重点,建设急救安全屋,逐步提升全市AED等急救设备在公共场所的覆盖率。

  健康长沙建设需要各方力量共同努力。不久前,湖南财信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向湖南省红十字会捐赠300台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及一体机,进一步提高AED在长沙市公共场所配置的有效覆盖。

  “市民不敢救,主要是因为不会救。”实际上,在长沙市,普通市民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第一目击者”并不难。位于芙蓉区紫薇路89号的长沙市120急救中心培训基地,常年为市民提供免费的急救培训服务。市民们通过培训能够掌握心肺复苏、创伤急救、气道异物梗阻解救术等基本的急救知识。

  为了实现未来3年一半以上长沙人学会心肺复苏技能的目标,市卫健委利用全市基层医务人员专业基础,开办急救知识与技能普及导师培训班,开展急救知识技能“六进”(即急救知识技能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景区、进园区)活动。

  为了让更多市民在家门口学到急救知识,刘科宇介绍,该中心今年已开展10期急救知识与技能普及导师培训班,为长沙各区县、浏阳、宁乡共培养了600余名学员,将急救培训网络全面铺开。

  日前,长沙市红十字会也在招募红十字救护师资志愿者,年龄20岁至45岁,热爱公益事业的人都可以报名。报名成功者,自愿、免费接受红十字会组织的为期6天的救护培训。据长沙市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已有100多人报名培训,接下来长沙市红十字会根据报名资料进行审核,确定培训人员名单。志愿者取得救护师资证书后,可自愿加入长沙市红十字救护师资志愿服务队,须完成不少于20个工时的救护志愿服务或助教任务,方可成为注册救护师资。

  同时,长沙市制定标准化的急救培训课件,印制规范化的急救科普书,拍摄标准化教学视频。长沙市卫健委主任刘激扬表示,下一步将通过3年时间的努力,在全市所有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建成培训基地,培训急救知识与技能普及导师5000名、志愿者10000名,面向公众培训急救知识与技能500万人次以上,力争实现半数以上长沙人学会心肺复苏。

  “即使自己不会救,我们也希望在意外发生时,你能找到身边最近的‘志愿者’,得到更快更专业的急救。”刘科宇透露,在未来,长沙或将搭建“急救志愿者”网络平台,届时,市民自身遭遇意外或发现他人突发意外时,可通过该平台与身边最近的志愿者取得联系并获得救助。

医护人员借助专业设备,手把手向过往群众普及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

  法律保障

  鼓励见义勇为,给伸出援手的好人们吃下“定心丸”

  “担心救之后的后果”也是“不敢救”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我国在立法方面积极致力于用良法推动善治。2017年3月1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的《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四条明确:“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一条款,被称之为“中国版好人法”。

  其实在我们身边,不乏市民进行过急救知识培训后,积极救人的成功案例,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同时,放下“不敢救”的顾虑,积极进行见义勇为,或许可以挽回一条生命。

  今年1月23日,家住长沙县金井镇的梁先生与妻子一同前往池塘边驱赶鸭子回家,由于天色已晚,路面湿滑,梁先生不幸滑入水中。

  梁先生被人营救上岸后,妻子利用她之前参加“现场救护第一目击者”急救培训宣传时所学的知识,对他进行了心肺复苏。梁先生的妻子回忆道:“没想到无意间学到的急救知识竟然救了我的丈夫。”

  救护车赶到后,梁先生被送至长沙县第一人民医院进行抢救,该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伍发杰说:“患者被救上岸后,家属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把握住了黄金抢救期,为后续治疗争取了时间。”

  “当时我们正在散步,突然发现有人落水……”今年8月的一天,长沙学院后勤处两位员工唐如春、阳玉宗结束当天的工作,在浏阳河边散步纳凉时,突然听到不远处传来呼救声,两人赶紧朝着声源跑去。

  “我们发现有一名男子在河中挣扎呼救,但是我们都不会游泳。”唐如春回忆道,几个人首先将鱼竿抛向落水男子,将男子拉上了岸。由于救援及时,该男子意识还算清醒,但由于呛了水,身体仍有不适。唐如春想起在学校参与过急救培训,便利用学到的知识对该男子采取急救措施,几口水吐出来之后,男子的脸色缓了过来。最终唐如春、阳玉宗等到警察赶来后才离开了现场。该男子的成功获救,不仅得益于唐如春、阳玉宗的见义勇为,更得益于长沙市红十字会在长沙学院组织的多场校内应急救护系列培训,让教职工学到了扎实的急救知识。谈及救人义举,唐如春、阳玉宗两位腼腆且憨厚地说道:“这些都是小事。看到有人需要帮助就这么做了,没想那么多。”

  民法典高度鼓励见义勇为,尽最大可能为紧急救助者卸下责任和心理负担,法律规定既明确,又顺应民心。2020年11月,《湖南省现场救护条例》正式颁布实施,这是国内首个专门为现场救护制定的地方法规。该《条例》第十六条明确,救助人的现场救护行为受法律保护,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些条款,给伸出援手的好人们吃下一颗“定心丸”。

  记者手记

  保障急救资源是城市对生命的最高礼赞

  要谈急救,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对于“急”的定义。

  对于患者和家属而言,什么是“急诊”,何时需要“急救”?这个概念很难界定。很多时候,“急”多是出于自身对于伤病的主观判断。事实上,这种主观判断很容易造成急救资源的浪费,让真正需要急救的患者受到挤兑。随着现代医学发展进步,人们对于延续健康、提高生命质量有了更高的期许无可厚非,但这也对医疗资源储备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尤其是急诊、急救资源。

  长沙,这座连续16年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殊荣的年轻网红城市,正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人民健康是至高无上的民生需求,而长沙凭借其丰富、优质的医疗资源,时刻满足着广大市民的健康需求。

  急救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服务,不仅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全面布局和统筹,120急救中心、各级急救站点以及医院全天候待命,随时准备为市民提供紧急医疗援助,更需要我们每一位市民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每一个市民都应当积极参与到急救培训中,学会如何施救,并敢于施救。同时,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应当放下内心的执念,将宝贵的急救资源留给真正需要的人。这不仅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我们每一个市民应尽的责任。


【作者:傅容容】 【编辑:易隽】
关键词:急救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