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师道|校外培训真的有用吗?看长沙这位校长的分析

相链区块链

王良,长沙市怡雅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湖南省特级教师。

       王良

       近日,宁波一市民给教育局留言:建议教育局立法,禁止教师给自己子女补课。荒唐建议的背后,是一颗“焦脆”的心——“因为别人的娃补课了,所以我娃也补”。

       按照这个逻辑,便出现了“全民上课外培训班”现象,资本纷纷涌入逐利,“生育、养育、教育”的负担越来越沉重。

       最近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很高明,真是很懂得大家“见不得别的娃都在补”的心理,所以让大家都别补,都少补。

       其实,不让补、不能补仅仅是问题的一方面。更关键的是,绝大多数的补习根本没必要。

       一般家长感觉,多补习、多做作业肯定有用啊。不少人特别相信补习的作用。似乎给娃一补,成绩就上去了。

      补习真的有用吗?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虽无大数据分析,但依我从教多年的经验,大致可以说,有的有用,有的没用,有的有害。

      不否认有些补习真有用——因为学业质量的提高,离不开较大量的必须的训练。

      然而,很多时候说的“有用”,是种模糊的感觉,没有谁做过实证分析;有时又只是家长的自我欺骗和安慰,补补总是好的。还有一种“有用”,是“伪有用”。比如机构的“预科学习”,一开始似乎有用,因为孩子参加学校考试,成绩往往不错,毕竟学过。但这种“不错”其实难以持续,更难以在中考、高考中体现出来。

       我赞成学生提前自学教材,但很多朋友问我孩子是否上预科,我都坚决反对。因为这样的预科学习,有几个方面明显的害处:

       一是破坏了学生宝贵的“知识初感”,破坏了学习最有价值的“逻辑进程”。探索的过程,过程中的丰富感受,其意义往往比知识本身还重要。

       二是培训如果过度,就会出现“报酬递减”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掌握某一知识不出错需要的学习量为“1”,那么学习量为“1.5”效果最佳。超过这个量,就会“报酬递减”。一些孩子“越学越学不进”,就是这种情况。过度的学习,严重的会损害学习者的身心健康,同时培训对教师的教学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如何掌握好这个度,以保证学习效果;如何把握好学业优秀与全面发展的平衡点。无疑,这两个度是相互影响的。

       三是培训太多,会压抑学生的主动性。主动性是孩子最基础最重要的品性。无论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最要下力气的就是激发孩子的主动性,锻炼孩子的自觉力和自制力。有主动性的学生,最能刻苦,并且是有成效的刻苦。

       然而,如果培训太多,就会成为孩子“不能承受之重”。因为不能承受,就可能逃避、应付、敷衍。更要命的是,太多的补习和作业,无论内容还是方式,往往都不是孩子自己想要的,不是孩子自己的计划、选择。所以有些孩子不愿意对学习负责,不主动思考,不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更深沉的消极影响是,有的孩子过一种基本不能自主计划、自主选择的学习生活,可能会养成一种不能自主的被动型人格。补习太多,甚至造成一些孩子的自我缺失。太多的、并非自主选择的补习和作业,固然不是造成自我缺失的唯一原因,但也是比较重要的原因。

       控制好负担是激发和培育主动性的手段之一。有了主动性,能自觉、自制,孩子就会把握好课堂。如再有问题,他自己会找老师问,会和同学切磋,会自己找些资料来研究,这是更好的“补习”。

       综上所述,送娃补习,应该审慎的。某一学科、某些时段,孩子有需要时,针对性地补一补是可行的。但是,绝不可盲目相信、依赖课外培训。

       (作者系长沙市怡雅中学校长,湖南省特级教师)

【作者:岳霞】 【编辑:朱秉山】
关键词:双减 王良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