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山韵

相链区块链

    黄俊涛

  湘江尚未褪尽夏日的余温,山脚的枫叶已悄然点起第一簇火苗。晨光漫过自卑亭的飞檐时,我循着青石小径拾级而上,石隙间的蕨草挂着夜露,像先贤遗落的墨珠。

  八百年前,那个踏着晨霜而来的儒生可曾在此停驻?朱熹在《岳麓书院记》中写道:潇湘之滨,有山如黛。此刻秋阳斜照,御书楼前的银杏正将鎏金的光斑洒在青砖上,恍若干年文脉的投影。这座曾见证“朱张会讲”的山林,在戊戌年的某个黄昏,又目送谭嗣同掷笔东去。

  山风掠过禹王碑,送来楚地特有的苍茫。忆改变书院命运的那个秋日。乾道三年,岳麓山中丹枫似血,张栻与朱熹论道赫曦台。他们谈太极阴阳,也谈民生疾苦,直到山月浸透林梢。后人总说这是理学盛事,却不知讲坛下的石缝里,几株野菊开得寂寥——就像那些未能载入典籍的市井悲欢。

  爱晚亭畔遇见几片飘落的枫笺,暗红脉络里凝着时光的锈迹。这让我想起毛泽东《沁园春》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句子。岳麓山的秋意总是这般,在磅礴中藏细腻。他笔下的秋天,不是橘子洲头的百舸争流,而是书院瓦当的薄霜,是学生制服口袋里揉皱的《新青年》,是晨读声惊起白鹤时,翅膀划破雾霭的轻响。

  半山腰小憩,石凳边不知谁遗落半本《楚辞》。风掀起脆薄的纸页,停在《湘夫人》那章。游客皆道此间枫景绝美,却少有人细品“袅袅兮秋风”的况味。那年屈原行吟泽畔,九歌余韵渗入山岩,化作岳麓书院门前的两株古枫。如今每片红叶飘落,都在复诵目眇眇兮愁予"的叹息,如此深邃的秋思,岂是明信片上的风景照所能承载?

  云麓宫钟声惊散流云,几个穿汉服的少女举着油纸伞从碑廊转出。她们裙裾沾着银杏叶,说笑声撞响廊檐下的铁马。这画面与《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的意境遥遥相和。杜牧的秋天不在洛阳宫阙也不在扬州二十四桥,而在老僧扫叶的禅院,在牧童指点的酒旗,在那些被史册折叠的烟火人间。

  下山时暮色渐浓,湘江泛起粼粼霞光。对岸高楼亮起灯火,恍若现代版的“万家灯火渔舟散”。遥想当年蔡锷在此练兵,林觉民在此求学,曾写下“为天下人谋永福”的血书。湖湘子弟心中都燃着不灭的星火,有的如浏阳河奔涌向前,有的似岳麓山默守沧桑。而今霓虹璀璨,山间枫叶红了又凋,唯有书院檐角的风铃仍在传诵古今。

  渡口老樟树下,摆茶摊的阿婆正擦拭陶碗。她指着石阶说:看那青苔,前日还枯黄着,昨夜雨后就泛青了。忽然懂得岳麓山的秋韵为何千年流转——它承载的不是季节轮回,而是文明的血脉。就像书院墙根的蕨草,哪怕在最干旱的时节,仍用蜷曲的嫩芽守护着地底的文墨暗河。

  暮色中的自卑亭轮廓渐隐,恍惚看见青衫学子抱书疾行。那些泛黄的线装书里,是否夹着未写完的救国策论?江风捎来若有若无的吟诵,细辨却是枫叶亲吻碑文的絮语。原来真正的秋光,永远镌刻在文明不曾断裂的记忆链上。


【作者:黄俊涛】 【编辑:胡兆红】
关键词:岳麓山韵
>>我要举报
2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