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边走边抽的游烟套上“紧箍咒”
徐刚
据3月28日央视新闻报道,近期,上海对游烟出手了,外滩、武康路、豫园商城等8个中外游客集中、人群密集的“网红”地标场所,多举措重点推进游烟治理。
走在路上,前面突然有人“吞云吐雾”,烟雾烟味随风“糊”你一脸……这些边走边抽形成的二手烟雾,就是游烟。与室内禁烟的明确边界不同,游烟具有流动性和瞬时性,传统执法难以覆盖,同时对于游烟该不该治理,各地认识并不统一。因此,室外控烟向来是城市治理的难点。
从控烟的角度,游烟当然应该治理。游烟看似是个人的吸烟习惯,实则隐藏着诸多危害。一方面,边走边抽形成的二手烟雾,会无差别地影响他人,危害被动吸烟者的健康。2024年,上海市开展的室外二手烟抽样调查显示,近六成市民表示经常遭遇游烟,逾九成市民对游烟表示反感。另一方面,游烟行为也与城市形象和旅游环境格格不入。尤其是在游客集中的“网红”地标吸烟,无疑给中外游客留下不好的印象,影响城市文明。
现行控烟的主要依据是2014年制定的《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按照规定,所有室内公共场所一律禁止吸烟。托幼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学校等室外区域全面禁止吸烟。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单位、公园、游乐园等场所的室外区域可以设立吸烟点。同时规定要求,任何人不得在禁止吸烟场所吸烟和索要烟具,自觉听从劝阻;在非禁止吸烟场所吸烟应当合理避让不吸烟者,不乱弹烟灰,不乱扔烟头。上海市选择外滩、武康路、豫园商城等8个中外游客集中、人群密集的“网红”地标场所,显然是考虑了这些场所的公共性和特殊性,希望通过治理“游烟”提升城市的形象。
游烟难治不等于不能治。上海市政府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通过志愿者劝阻、媒体宣传等方式,营造了全社会共同抵制游烟的良好氛围。这种“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治理模式,不仅提高了治理效率,也增强了市民的文明意识和法治观念。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市在治理游烟的过程中,还充分考虑了人性化因素。比如,在绘制吸烟地图时,上海市政府充分考虑了吸烟者的需求,为他们提供了便捷的吸烟场所。
游烟治理不仅关乎公共健康,更体现城市文明。我们应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提高市民素质。政府部门要持续加强监管,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治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要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可以积极参与,开展宣传活动,劝阻不文明吸烟行为,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对市民与游客而言,则要增强自律意识,自觉遵守禁烟规定。
期待更多城市跟游烟说拜拜,让我们的城市更加文明、健康、美好。
【欢迎投稿】
长沙晚报时评征稿,论时事热点,评社会万象。激浊扬清,扶正祛邪。择优刊发,优稿优酬。投稿邮箱:cswbplb@126.com
>>我要举报